当前位置:找作文 >作文大全 > 正文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

2022-04-01 12:30:28 29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图片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堪称最享盛名。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下面是应届毕业生考试网为大家提供的李商隐诗《锦瑟》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

2、理解内部结构;

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

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译写法,点读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

由于它的词藻华丽,情意缠绵,景象迷离,含义深邈,诗的中心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争论。相传宋朝时,“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读了《锦瑟》也觉得不好理解,甚至找他的老师苏东坡请教。可见一千多年来,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走路;腿最多时最无能。千百年来,人们早已认定并认同,这个“谜”已被俄狄浦斯回答:“人”。)

李商隐的《无题》诗确实堪称一绝。所谓“无题”,是诗人别有寄托而又不愿明说,就用“无题”名篇。此外,也有诗人仿照《诗经》的办法,取诗的起首二字作为标题,而标题又不能概括全诗的主旨,这类诗仍属于“无题”之类。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一生经历,大致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艰困的青少年时期

李商隐的高祖、曾祖、祖父与父亲四代,都只做过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县尉(掌管一县军事的长官)和州郡太守(州郡的行政长官)的幕僚(参谋书记之类的僚属)一类低级官吏。他三岁时,父亲被罢免嘉县(今河南)县令一职,改任浙江一带幕府的幕僚六年多之久,李商隐跟随父亲在那里度过了他“浙水东西,半纪漂泊” (《祭裴氏姊文》)的童年生活。九岁时,父亲病故,李商隐只得与母亲回荥阳安葬父亲,父丧期满后,全家迁到洛阳。为了维持生计和偿还为营葬父亲所借的债务,李商隐到处替人抄抄写写和做短工,十几岁的孩子承受着莫大的精神压力,相信这种经历,不仅使得李商隐较早地感受了生活的艰苦,为其后来创作关心民苦的诗歌准备了素材;同时也督促他勤奋苦读,走上仕途以振兴家道。幸运的是,他能受教于一位擅长古文与书法的堂叔,并于16岁就著有《才论》、《圣论》。

可见,青少年时期,李商隐的文学才华已初露锋芒。

第二阶段: 漫长的10年应举路

李商隐16岁开始就把文章投递给社会名流,以期得到他们的赏识,为自己应举铺路。17岁得到郓城(今山东)节度使(纵览郓城军政大权的长官)令狐楚的赏识,被聘作幕僚,让其与令狐楚的儿子一起学习骈体文,而后,令狐楚又资助李商隐进京应试,李商隐两次落第后,于836年曾在玉阳山(今河南)学道,唐代尊崇道教,有不少公主与宫女入道观为女冠,李商隐不免要同本是宫女的女道士接触,了解她们单调寂寞的修行之苦,这之中难免发生不足与外人道的恋情。这从其诗句“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中隐约透露出这一信息。公元837年,李商隐经过数次失败后再次上京应举,终于入选,于二十五岁圆了他约十年登进士第的美梦。这在当时“五十少进士”的年代,是十分荣耀无比的。李商隐十分感激令狐楚的帮助,从十七岁开始到二十五岁(829—837年),除了一年左右(833—834年)在表叔手下任职外,一直没离开令狐幕府,直至令狐楚病逝(837年底)。李商隐不得不另寻出路。大约第二年,他应聘于泾原(今山东)节度使王茂元手下,并娶了王茂元之女为妻。李商隐在这个时期的诗作不多,但已形成重要开端,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会政治的诗篇,如《隋师东》、《有感二首》、《重有感》、《寿安公主出降》、《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指事陈情,激切感人,显示了青年诗人关怀国家命运的抱负和器识。另一些作品以比兴寄托的手法书写作者的凌云壮志和渴求用仕的心愿,如《初食笋呈座中》和《无题》“八岁偷照镜”,笔意婉转,风格清新。此外,也有少量应酬诗和艳体诗。

第三阶段: 踏上仕途深陷党派之争

牛李党争是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唐朝朝廷的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闹了将近四十年,历史上把这次朋党之争称为“牛李党争”。而曾经有恩于李商隐的令狐楚则为牛党,王茂元属于李党,李商隐与王茂元之女的婚姻自然引起牛党不满,或许李商隐还不知道,看来似乎为金榜题名并娶得美人归而自然得意的李商隐,此时已悄悄堕入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遗憾的是,李商隐能够尝到李党的得势(唐武宗840—846年初)不过一年,他的母親去世。他必須遵循慣例(《唐律·名例》中设立不孝将背负罪名的刑罚,成为“不孝法”。),離職回家守孝三年。這意味著年屆而立的李商隱不得不放棄躋身權力階層的最好的機會。這次變故對李商隱政治生涯的打擊是致命的。他閒居在家的三年是李德裕執政最輝煌的時期。于是错过了的历史便在新登基的唐宣宗皇帝处改写了。唐宣宗大黜李党,重用牛党,李商隐备受排挤、职位不保。从此,李商隐在仕途上更加地步履维艰、处处受挫。三十五岁起,就开始了飘零的游宦生活,远走他乡。事业上的不得志加上英年丧妻,沉痛的打击湮没了一切幻想,李商隐万念俱灰,从此虔心事佛。此时的感慨万千都化作无限的乡愁、情愁与国愁,“隐伤”的情感由此基本定型。然而,另一方面他并没有停下追逐理想的脚步,更写出了大量吟咏爱情、体恤民苦、悲天悯人的震撼诗句。他那些淒迷縹緲朦朧的詩篇,從宋代起,一直便是炫人心目中的美麗詩謎,引起了許多挖空心思的揣測,直到现在,人们还在苦苦寻觅他所追寻的一切。对于李商隐的人生我们大致可以寻迹些线索,然而,想去深入了解他的无题诗、《锦瑟》等诗作的人无论怎样都无法真正地自圆其说。我们无法肯定,他的爱情生活究竟如何?他的初恋是柳枝还是另有她人?究竟是宋华阳还是宋华阳姐妹抑或是她的原配给了他精神世界无限的灵感?“锦瑟”究竟是谁?荷花呢?凡此种种,都迷幻一般地萦绕在仰慕他的心灵的深处。更为他本人添上了愈加神秘且奇迹般的色彩。

或许,正是李商隐那种不甘心失败,对美好政治和幸福爱情的火一般的激情,以及孜孜不倦的追求真情与真理的精神,才会产生永恒的艺术魅力,才会根植在人类社会永恒的主旋律之中。李商隐的确超越了时空,超越了历史的长河,用他一生的奇迹创造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精神产品。他的奇将会被更广大的读者认同,他的诗也将会拥有更广大的读者!

三、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常见的几种理解:

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亡妻的深情悼念;

3、作者的自伤。

四、赏析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首联两句,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绪乱,惆怅难言。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

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热血的凝铸。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为什么单单是“五十弦”呢?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可以选择了吗?

诗人以“锦瑟”喻美好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忽而又醒来,“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乎,蝴蝶之梦周欤?”这是朦胧的梦境。

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这里写的是空灵虚幻的人魂化鸟。

诗人写梦迷,写冤禽,所要表达的,仍然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翻译出来: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

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至于这泪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泪还是作者本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是够美的了。

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说法(晋陆机《文赋》里“石韫玉而山辉”一句也来自这个说法)。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

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

颈联以“泪”、“暖”为诗眼,写了明珠和良玉。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形成了一个月、珠、泪三者难解的朦胧妙境。下一句写的则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的`朦胧景象。纵观全联,写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异,而怅恨则一。朦胧的自然景象所体现出的,是朦胧的感情世界。

翻译出来:明月生于沧海的时候,我的泪水如珠,蓝田玉山之上,那玉烟缕缕升腾,何尝不是从我心中飘出?

尾联:这一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尾联两句更是多层次的、曲折的感情世界的剖析:如此情怀,今朝已化为不堪回首的往事,然而,当初是何等地使人怅惘迷恋呵!

翻译出来: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

五、补:

1、译诗

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是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

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2、品典

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

诗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品典四:蓝田晶暖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

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内涵一致。

3、结构与主题

1—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

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思念亲人。

5—6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眷恋。

7—8句:追忆悲欢离合仍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我认为是作者追忆心中思念的亲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妨自己品味。

5、 鉴赏要点

构思新奇

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朦胧美

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关于练习

一、《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等。这首诗内容隐晦,意境凄迷,语言华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每一联都代表了一种情境,一种心绪,你能试着说说吗?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这首诗各部分(联)的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

第一联以“锦瑟”起兴,思忆青春年华,一种惋惜、伤感和无可名状的情绪涌上心头;第二联,表现出对过去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以及惆怅、迷惘之情;第三联,写才美不外现,或美好事物不能长在,寄寓了悲伤嗟悼之情;最后一联,从“追梦”中醒来,并知道那梦已远去,并且当时就不甚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

标签:其他类教案

标签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