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2022-04-01 12:29:39 26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为复述课文打好基础。
3、体悟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4、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良好的积累、观察、思维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动画视频。
2、学习生字:螳螂
3、为动画起片名。
4、说带动物名的成语。
5、告诉学生: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范读课文,交流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1、指导有感情地读。
2、根据故事情节,引出道理。
3、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
4、告诉学生:勤于观察才能有所发现。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四、再读课文。
1、根据板书质疑。
2、读文谈发现和疑惑。
3、设疑、存疑。
4、告诉学生:冷静思考,是一切智慧的开端。
五、布置作业。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虽然是下午第三节课了,大家看上去依然很精神,这说明大家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动画片。
1、播放动画片
好,我们欣赏完动画片,谁来说说动画片上有哪几个主要角色?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并板书:螳螂,蝉,黄雀
2、学写“螳螂”
你知道螳螂怎么写吗?螳螂,又称刀螂,可不是那个叫刀郎的歌星,因为螳螂是昆虫所以螳是虫字旁加个大会堂的“堂”,螂是虫字旁加个刀郎的“郎”,
观察生字,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对你真会发现和总结。
3、为动画片起名
螳螂,蝉和黄雀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谁来说说。
呀,你的观察真细致。
呀,你不仅说出了三个主角的动作、神态,非常形象。
还加入心理描写,和个人分析。这说明你不仅会观察,还会思考。
这么有趣的一个动画片,谁来给它起个片题。命名。
完善板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齐读。
4、说带动物名的成语
这是一个带动物名的成语,你们还知道哪些带动物名的成语呀?
5、习惯培养: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大家积累得可真多,鼓掌送给你们。同时送给大家一句话: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过渡:大家知道,咱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中特有的一颗璀璨明珠,一个成语往往就是一个故事,有着很强的表现力,运用得好,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有不少同学一脸的疑惑,有些不信,那我们一起走进第10课:螳螂捕蝉。完善板书。
二、初读感知
1、首先请大家自读课文。
自读要求:读通,自学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
提醒注意:侯与候的区别。后描红。
出示:侯与候说形、音、义的区别。
解释:诸侯国
2、再听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所画词后的意思,再交流。
3、再默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提示: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有条理地来说说。
过渡:现在你们说说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作用大不大。那我们来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好好讲一讲。
三、学习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请大家找出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的语段读一读,课文哪几节写了这个故事。请一个学生说一说。出示语段,齐读。
1、指导有感情地读。
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
我们走进课文先想象一下螳螂、蝉、黄雀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各自的心理。
这样我们就能融入人物情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
2、根据故事情节,引出道理。
你们发现故事中的三个主角都有一个什么特点吗?
用书上的话怎么说。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的祸患。
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由这个道理你们能想到哪些词语。
3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让学生说一说。
4、引出习惯培养: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其实,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许多人常常能从身边的事、物以及自然现象中有所启发。我们课本上也介绍过不少,比如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一首诗《观书有感》中的一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在池塘边读书获得的启迪;还有《鸟语》中提到“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这是作者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发。送给大家一句话:
勤于观察才能有所发现。
四、再读课文。
1根据板书质疑。
好,同学们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非常有趣,引人深思,可这个故事只是少年讲给吴王听的,是课文螳螂捕蝉中的一段内容,板书:少年、吴王
请大家看看板书,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有了哪些想法。我们再次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解开心中的疑结,或者又产生了哪些问题。
2.读文谈发现和疑惑。
3、引出习惯培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勉励大家:
冷静思考,是一切智慧的开端。
3设疑、存疑。
大家问了那么多,说了那么的发现,老师也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这个少年真是在给吴王讲故事吗?
(是在劝吴王),可我觉得劝(板书:劝)字显得过于单薄,你觉得再在前加个什么字比较合适,更能较好地概括全文呢?(智、巧)为什么呢?同学
让我们在家一起怀揣这些疑问,共同期待下节课的到来。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1、通过有声有色地朗读,体会古文的简洁、优雅,培养学生热爱汉语的情感。
2、运用组词、拆词、对照注释、联系语境等方法,能读懂古文的意思,理清故事的情节。
3、想象生动而富有情趣的场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画面,能完整而生动地讲述这个故事。
4、揣摩三种动物的内心,创设对文中角色说话的情境,明晰寓言的道理。能联系到生活实际,谈自己得到的启发。
5、讲述历史故事《螳螂捕蝉》,文、白对读,了解古代寓言文化。
【教学过程】
一、音韵渲染,朗读激趣,重在积累。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寓言故事,题目是齐读《螳螂捕蝉》。出示请看,这个寓言故事和我们平时读到的故事有什么不一样?这个故事是古人用文言写成的,称作文言文。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已经沿用了3千多年,是我们现代汉语的源头。
悠悠古琴音乐响起先听我来读一读这个故事。教师范读
请大家试着读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句多读两遍。
指名两名学生读。小组接龙读。
光读准确还不够,古文要读出它特有的韵味。我们来看最后一句,比较长,注意了停顿就能把握语句的节奏。听我读谁来试一试?指名读,一起读。古文的停顿一般是根据词句的意义来划分的。
文中还有一个语气词多次出现,发现了吗?语气助词适当夸张拉长,也能读出古文的韵味。
再自由练读全文,用心体会词句的停顿和语气。四位学生开火车读,每人读一句。相机纠正,请学生跟读。读得好的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齐读整篇古文,读出节奏和韵味。
反复诵读中,我们会逐步感受到古文特有的优美音韵。
二、读懂文意,想象画面,意在入境。
1、这样的文言文能读懂吗?自由朗读,自己先说说古文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词,看看下面的注释,也可以联系故事的情境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试着讲讲这个故事。教师巡视,发现疑难,及时点拨。
2、指名一位学生交流寓言的意思。
3、寓言中出现了哪几个角色?听到过蝉叫吗?一起来学着叫一叫吧。点击视频看到过螳螂吗?能不能模仿螳螂的动作,表演一下!提高难度,谁来学一学黄雀拍着翅膀啄食的情景。
4、真是惟妙惟肖!通过想象和表演,我们就能看到有意思的画面。你觉得这个寓言中哪些画面很有意思,让你读着仿佛就在眼前?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文中的一个细节,可以用动作来配合你的讲述。
交流六个学生。
5、想象说话:蝉,螳螂,黄雀,此刻心里在想什么呢?
三、情趣讲述,角色对话,旨在明理。
1、寓言故事,如果你能有声有色地讲述,那就更有意思了。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指名,点评。现在提高要求,你讲故事时可以加入动作,甚至还可以想象和创造,比如,你可以加入动物的心理活动。小组里再练一练,指名两位学生有声有色地讲故事。
2、听着故事,想象着当时的情景,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些什么呢?从正面告诫它们,应该怎么做?板书:善思(深思熟虑)、慎行(谨慎行事)
箭头理清关系:是呀,蝉关注的是,螳螂想抓的是,黄雀盯的是,童子瞄准的是。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看到、听到或者亲身经历过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事后祸患的事情呢?
3、关于这则寓言,古书上还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教师讲述《螳螂捕蝉》引读故事。
师:猜猜,吴王听了故事会说什么?他悟到了什么道理?板书:善思(深思熟虑)、慎行(谨慎行事)
示战国地形图。
四、文白对读,拓展延伸,了解文化。
1、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意味深长的历史故事。分角色读故事
《螳螂捕蝉》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正谏》,像这样有意思的寓言还有很多:(苏代以“鹬蚌相持”劝止赵惠王伐燕,陈轸以《画蛇添足》劝止昭阳攻齐,季梁以“南辕北辙”劝止魏王伐赵,)还有《郑人买履》《揠苗助长》《狐假虎威》等寓言,听过吗?这些古代寓言都被收录在这本书中《先秦寓言史》。这些寓言无不透出祖先的智慧,折射历史的光芒。当今世界,很多古文化古文字都消失了。唯独古汉语绵延千年,直到今天,它仍是一条母亲河,承载着我们汉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2、课后请大家背诵文言文《螳螂捕蝉》,让我们的语言仓库储存一些古汉语的材料。朗读文言文《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并试着讲讲这两个故事。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利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4、理解语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5、从少年言行的巧妙,体会少年的机智、勇敢,以及他为国家利益着想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2、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方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文中的寓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相信聪明的同学们通过学习一定会明白的。
二、了解课文大意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2、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3、引导学生直到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三、精读课文
师:一篇600多字的课文,同学们用一句话就把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这叫把书读薄。这一点,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接下来,我们还要把书读厚。既然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那我们就仔仔细细的读一读,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你认为这个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理由。老师建议大家默读,边读边划一划,思考一下。(生默读课文。)
5、师说明交流方法:先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再说说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说说理由。(生交流。)
6、学生全部交流完后,师:大臣们劝阻不了吴王,而这位少年却劝阻成功了,少年的劝叫什么劝?(生答)少年敢于劝阻,而且是巧劝,妙劝,智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四个字的词回答。(生答)那么比较而言,大臣们的劝是一种怎样的劝?快速读读前面的内容,说一说。(生答)
7、指名学生回答应该怎样读这段对话。按照自己的体会自由读一读,然后分角色朗读。(课件出示相应的段落)
8、指名学生回答这段对话中哪句是最关键的。蝉、螳螂、黄雀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读读课文中对应的句子。(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然后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三者的关系,让学生到黑板上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
9、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时的动作。然后齐读这一部分,体会用词的准确。
10、让学生看板书,把板书内容替换一下,并说说替换后的关系,然后读读相应的课文内容。
11、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有什么反应?(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吴王一下子明白什么了?
12、学生谈学习课文的收获。(学生谈完收获后,出示成语的寓意。)
四、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小练笔:帮吴王设计一份早朝稿
(友情提示:如果你是吴王,他第二天早朝时将如何面对那些力劝他的大臣们?怎样才能既不失一言九鼎的大王身份,又能为自己的“死命令”自圆其说?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尽量用上文言文哦。)
板书设计:
蝉←螳螂←黄雀
楚国←吴国←诸侯国
只顾眼前利益身后隐伏祸患
教学背景
由于本班学生平时对古代历史故事、成语故事、古代诗文等传统文化较为感兴趣,因此教学前我便布置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做好预习作业。学生在预习时遇到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做个记号,上课时勇敢、大胆地质疑。
教学课题《螳螂捕蝉》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讲述了一位少年用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即将被身后的黄雀啄食的故事,来劝诫吴王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本文重在要求学生不仅要注意故事的情节,而且也要善于思考其中所含的道理。因为课文内容并不复杂,对成语的理解通过预习就能解决。所以,在教学时,我并没有在这个环节上下太多的功夫。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这个环节上。对于“少年的聪明”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但只是停留在表面文字上,课文的细节描写却体会不到。这就需要教师往深层引导。少年在“谁在劝阻就会有杀头之祸”的情况下仍然劝说,“露水打湿了衣服和鞋子仍毫不在意”,为了等待吴王“连转了三个早晨”,“我在大鸟”……少年的一行一动和不露声色的语言,无不告诉人们这是这位爱国的少年精心策划的计谋,无不体现了少年的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学生也感受到了这是智劝、巧劝、妙劝,教师的引导加上学生先前的理解,少年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果断地将学习的主动权抛给学生。亲切随和的话语,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从题目入手既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还将以往“教师问,学生答”转变为“学生问,学生答”。我始终认为,开启学生知智慧的大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告诉他们答案更有效。
当时觉得这份设计已近乎完美。但一堂课下来,总是留有些许遗憾。开头揭示课题后,是由我给学生解答什么是寓言的,如果这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寓言会更好,在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是个怎样的人”时,个别环节处理的不够灵活,在出示《螳螂捕蝉》原文时如果让学生读一读,再找出文中揭示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的语句,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入。看来,一节好课的标准是无止境的`,努力永远不能停止。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写几组词语(分别是:①蝉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⑤正隐伏着祸患)全班分4组,每组依次默写一组,最后都奖励一组。(⑤)
2、自己批改;评价。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固执地要求攻打楚国,而且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这时候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在王宫花园里给他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位少年讲了怎样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呢?
二、合作学文
(一)创说领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根据默写的词语和画面,试讲这件挺有意思的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2—12节,找出文中“螳螂捕蝉”的内容;
2、试说故事,最好有创新;
3、指名说故事。从“具体、生动”这一要求来评议。
(二)研读理解
1、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到一个什么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提问: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它们没想到的“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课件:辨一辨]自读课文9、11小节故事部分,同桌讨论。
提问: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些什么?
过渡: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2、“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他悟到了什么道理?(板书:恍然大悟)
如{生: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和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
师:(鼓励地)这里用逗号,请讲下去。
生:如果其他诸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接话)国破家亡啊!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楚的念头)板书:(打消念头)
生: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我们还得研究一下当时的历史。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
4、这些道理,是少年直接告诉吴王的吗?(不是,是吴王自己听了故事后自己悟到的。)少年讲这个故事的过程,实际也是在劝,不过,少年的劝与大臣们的劝有什么不同?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或(少年的巧劝,“巧”在哪里?请读读课文,3—11小节。)相机指导朗读。先小组分角色自读:1人提示语,1人读吴王的话,1人少年的话,1人当评委;然后当众读,集体评议;最后再当众分角色读。
(三)
合作体悟
过渡:
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其他人的话吴王没有听,而少年的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了呢?
1、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相互合作,分角色读,也可以合作表演。)
友情提醒:请注意提示语,想一想少年和吴王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
当时有什么神态、动作?
2、分小组准备后组织交流、评议。
在别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你是评委,请你仔细听,认真看,用心体会,他们哪些地方读(或演)得不错,哪些地方你认为可以改进?为什么?
三、拓展升华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四、作业(2、3两题自选)
1、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讲给家人听或表演给低年级同学看。
2、把学了这篇课文后,最想说的感受写在小作本上。
3、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请你想想怎样劝?
板书:
吴王固执———→听“螳螂捕蝉”——→恍然大悟,打消念头(攻楚)
(思前想后)
或
少年——巧劝——吴王
螳螂捕蝉准备攻楚只顾眼前利益
恍然大悟不能
黄雀在后打消念头不顾身后隐患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堪设想”“恍然大悟”“自由自在”“毫不介意”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4、学习课文第一段,了解大王与大臣们看待问题的不同。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由图及文,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
2、板书并简介、认读生字“螳螂”“蝉”(预习准备:了解螳螂和蝉)
3、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整个故事可用八个字概括: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理解词语意思。
3、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自学:
(1)文章中有些字一字多音,在下列词语中,你能读准吗?
打着鸟转来转去禀报大王
弹弓举起前爪乘虚而入
(2)想想下列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读一读。
乘虚而入不堪设想毫不介意恍然大悟
(3)指名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明明是一个历史故事,却为何用“螳螂捕蝉”作题?这是一个历史故事中蕴含一个寓言故事,是一个大故事套小故事,我们把他称为历史寓言故事。
4、让我们先走进寓言版的“螳螂捕蝉”。
三、了解故事
1、指句读。出示语段,再指名读,读出“精彩”“有趣”
2、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到自己的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蝉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螳螂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黄雀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3、可是为什么蝉、螳螂、黄雀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呢?让我们一起再来细读这段文字。
4、交流
生:我觉得蝉非常悠然自得,只顾喝自己的露水,因为它自由自在,也就没有意识到身后的危险。
师:不错,你是从哪个词看出蝉很悠然自得的?
生:“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悠闲、自由自在”表明蝉很悠然自得。
生:那螳螂的眼里只有蝉,所以它一心只想如何把蝉捕到手。
师: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从这个“拱”字我感受到螳螂势在必得的心态。
师:说得很好,有谁来说说黄雀的?
生: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弹弓在瞄准它呢。“伸长脖子”表明黄雀对螳螂的渴望,急切地想要吃到螳螂。
师:说得真好!因为黄雀对螳螂的渴望,所以黄雀也就对身后的危险放松了警惕。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历史版的“螳螂捕蝉”。
5、齐读第一自然段,。
(1)引读: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劝阻的理由是——(师述: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大臣的反对是非常有道理的。)
(2)可是吴王呢?——这句话该怎么读?(读出吴王的固执、权威)
(3)吴王为什么会如此固执呢?难道他不明白如果其他国家乘虚而入偷袭吴国的惨重后果吗?
生:吴王之所以执迷不悟,是因为他利令智昏,在利益面前丧失了理智。
师:说得真好。如此看来,吴王之所以执迷不悟,是因为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他只觉得胜券在握,因此下了死命令,这样当然就不再有人敢冒死相谏了。
6、那么,少年是如何改变吴王的决定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 上一篇:小班活动教案:采花蜜
- 下一篇:优美散文:行走在消逝中
- 标签列表
-
- 作文
- 其他类
- 体裁作文
- 节日作文
- 高中作文
- 小学生作文
- 语文
- 美文
- 教育
- 句子
- 阅读
- 古诗文
- 文学赏析
- 大全
- 问答
- 读后感
- 写作指导
- 外语
- 外语课堂
- 名著阅读
- 字数作文
- 祝福语
- 词汇
- 爱好
- 唐代诗人
- 作文素材
- 学历类
- 瑞文网
- 交际礼仪文书
- 歌词
- 高考
- 散文
- 励志
- 观后感
- 古籍
- 计算机类
- 职场
- 造句
- 教案
- 外语类
- 资格证类
- 古诗
- 语录名言
- 阅读答案
- 人物作文
- 书画
- 学科教育
- 句子大全
- 日常行政公文
- 总结
- 课文大全
- 规章制度
- 知识
- 宋代诗人
- 板报大全
- 成语大全
- 近义词
- 诗词
- 工作总结
- 初一作文
- 手抄报
- 诗
- 试题
- 优美句子
- 节日庆典
- 职业技能
- 诗句
- 好词好句
- 诗歌
- 春节
- 现代作家
- 关于什么的作文
- 事务文书
- 名言语录
- 求学指南
- 高校排名
- 素材
- 自然作文
- 教学设计
- 书信函范文
- 词语
- 学生范文
- 大学
- 对联
- 读后感大全
- 演讲稿
- 琴棋
- 初二作文
- 初三作文
- 文艺体育
- 乐谱
- 赏析
- 学习资料
- 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