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找作文 >作文大全 > 正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含义

2022-03-30 21:19:56 38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含义图片

《金刚经》叫我们要如是降伏其心。佛所说法,只要人识得此心。下面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含义,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本经之名,一般称为经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含义很多。现解读如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到达彼岸的方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得无上正等正觉之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得见如来指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的宝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成就圆满六般若波罗蜜多。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刹那相应,一念得成诸佛圣道。

金刚般若观照是实修无上菩提的法本。

金刚般若观照是入佛一切智智的秘笈。

金刚般若观照是降伏其心的护念。

金刚般若观照是疾得无上大菩提的永恒付嘱。

“经”,譬喻道路与方法。

“波罗蜜经”,是到达涅槃之路。

“般若波罗蜜经”,是中道智慧究竟解脱法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摧伏十方魔障的无上法宝。

金刚,喻为大菩提之烈火焚燃烦恼之干草。

金刚,喻为大智慧之沸汤化度愚痴之冰霜。

金刚,喻为大光明之觉照,摧伏分别心中一切无明痴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出生一切诸佛及诸佛成就之法。一切般若观照行者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护,因而不被一切诸魔所破坏,不被一切障碍所留难,不被一切诸境相所迷惑,不被一切禅定三昧所乐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名非相非言说。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到达非不到达,非此岸非彼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一切法非得非失,非生非灭。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一切果非成就非不成就。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成就佛道非刹那非三大阿僧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修非证,非出非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其心不降伏而自然降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实无一法可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亦非诸有为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涅槃非不涅槃,非解脱非不解脱。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无诸魔障亦无摧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虽喻烈火并非焚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虽喻为沸汤,并无滚烫而是清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虽谓光明却并非日月。

是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可思议。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可思议。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什么如此不可思议?是因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法身舍利。《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不可思议,是佛法身舍利宝光的'不可思议,是佛于般若观照者随处护念的不可思议,是佛永恒付嘱的不可思议。

以金刚心行于《般若波罗蜜经》,是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喻发菩提心者,其心淳淑,其意坚固,其心犹如金刚。

菩萨发心有十事行为若金刚,其十如下:

1. 为行菩提,游于无量生死之难不生悔恨,心如金刚;

2. 一切所有施无所,心如金刚;

3. 常以平等心于众生,心如金刚;

4. 我皆当度一切众生,以佛灭度而灭度之,心如金刚;

5. 灭度众生已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心若金刚;

6. 分别晓了一切诸法,心若金刚;

7. 于一切佛法常加精进无所遗漏,心若金刚;

8. 其慧普入十方靡所不达,心若金刚;

9. 具足一切智智入一门,心若金刚;

10. 诸所爱重无有增减,不以贪惜断诸所著,心若金刚。

菩萨以此十种金刚心行《般若波罗蜜经》,行无上菩提之路。无上菩提之行,即是金刚般若观照之行。金刚般若观照之行即是诸佛如来所行。诸佛如来所有无上菩提之行,即是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故佛说须菩提,以是名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汝当奉持。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是佛法大城。

拓展阅读:《金刚经》对《坛经》的影响

读过《金刚经》的人,再去接触《坛经》一定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打开《坛经》的第二品,便是《般若品》。此品以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为开头,展开了说法,接着显示般若的功用。祖曰:"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6)从第一义上来看,凡夫与佛,烦恼与菩提,的确没有什么差别。可是凡夫与佛因为存在迷与悟的不同:凡夫迷故,处处着境,没有智慧,因而便有烦恼;而圣贤以般若智慧通达诸法实相,不住于相,烦恼了不可得,当下就是菩提了。

进入《定慧品》,六祖又依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7)何为无念?《坛经》的解释是:"于诸境上心不染着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无念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的时候,心不染着境界,如同明镜,境来则现,境去则无。显然,这与《金刚经》所说的"人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样的。何为无相?《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实相无相,但实相也并非离开万物,别有所指,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过诸相,始能通达法性。《金刚经》也认为"实相者,即是非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何为无住?《坛经》释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心住于境,则是心为境所缚,倘不住于境,则解脱也。所以般若思想以无住生心,为修行的要领。

对于坐禅,六祖从对般若法门的体验中,提出了禅家特有的方式。比如以往坐禅,禅者注重坐相,并对坐姿式及用心都有一定之规,而《坛经》中却呵斥坐相。经中记载:"有神秀弟子参访六祖,祖问:汝师何为开示?对曰:常教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祖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过。(8)从般若法门的无住前提看,禅者假如拘泥坐相上的修行,本身就是住相,因为道乃无相,道遍一切处,自然应该从行住坐卧的一切举动中去体验。

又在坐禅用心方面,小乘禅观讲究从六根门头摄一而入,系心一境。而《坛经》却叫我们坐禅,要心无所住。祖曰:"此门坐禅,元不执心,亦不执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着;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心故覆障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着即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9)这是从见性、观实相入手,以无住为方便。定即是慧,定慧一体,同小乘禅观,由定而慧,显然不同。

以上仅举几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其实《金刚经》对《坛经》的影响是全面的,而非部分,这有待于今后专门研究。

标签:佛学经文金刚经

标签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