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找作文 >作文大全 > 正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及赏析

2022-03-30 18:16:50 5

《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及赏析图片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求,下文是整理了《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及诗歌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从内容来看,这首词是苏轼在谪居黄州时写的。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2)从表现手法来看有什么特点?

3)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遥想公瑾当年”和“雄姿英发”之间,特地加上“小乔初嫁了”,是以 ,表现周瑜当年 、 的

【参考答案】

1)答案: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阕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众多英雄人物。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归结全词主旨。

2)答案: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豪杰——周瑜,从而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感慨由之而发。映衬是烘托的一种,即以乙托甲,又以甲托乙。词中有两处映衬:实景(赤壁的险要形势)和虚景(火烧曹营)的映衬;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早生华发”的映衬。

3)答案: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周瑜34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已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的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更是在坎坷遭际中的强自排遣,在消极情调之中也包含着报国无路的感慨。(解析: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4)答案:美人衬托英雄 春风得意 英气焕发 雄杰气概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十三字,有如黄钟大吕,巨响隆隆,振聋发聩,它使人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仅“大江东去”四个字,就给人以天风海雨之势。“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随着时间的流逝,几千年来,那些显赫一时的人物,一个个被时间的大浪滔尽了,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人事易改,可江山永存。作者站在历史的角度,通观古今,看着眼前瞬间变动着的一切,能够面对厄运而旷达超脱,面对斜佞能白眼视之。所以,这十三个字是词眼,也是词的感情基调。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故垒”两句,则是从历史长河中采摘了一朵小浪花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将时空距离紧缩在三国时代的风流人物身上。“人道是”只是传说而已,借以抒怀。“三国周郎赤壁”六字交代了特定的时代、人物、地点,前两者已不复存在,唯有“赤壁”仍巍然矗立于天地之间,永远伴随着滔滔东流的辽阔的大江,所以作者用如橼大笔,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这古战场的壮丽风光:陡峭的崖壁,像一把利剑直插云霄;汹涌的怒涛,迅猛的搏击江岸,发出憾人心魄的轰鸣;那卷起的巨浪,令人眼花缭乱。目睹这雄奇壮阔的大好河山,耳闻这势如轰雷奔马的万里涛鸣,作者怎能不遐想万里?这样一写,就可以让我们想象到当时战斗的激烈,同时也联想到古代的豪杰,已经是一个个被时间的浪涛冲走了,只剩下这如画江山。想当年,为了主宰这如画的江山,曾有多少豪杰在此角逐,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真实风云集会,龙腾虎跃,各显神威。而今呢,豪杰随波而去,如画江山万古存。读词至此,一个高瞻远瞩、雄视千古、目空王侯、笑傲当时的英雄形象活生生地屹立在眼前了。

上篇写景已为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做了铺垫,为抒发心中块垒定了基调,因而下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遥想”五句生动地刻画了周瑜令人艳羡的光辉形象:燕尔新婚,英气勃发,少年得志,儒将风流。“谈笑间”便使“墙橹灰飞烟灭”。在诸多英雄人物中,为何单单选周瑜来凭吊,并加以热情地赞美,这是理解这首词深厚蕴涵的关键所在。“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弱胜强、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重大战役,作为孙刘联军统帅的周瑜,仍是头号人物,但我觉得作者用意不只在此,而在把自己和周瑜作比。周瑜年少英俊、有抱负,作者亦然。苏轼自幼“奋厉有当世志”(苏轼《东坡先生墓志铭》),才华横溢,欧阳修“奇其才”,神宗皇帝“尤爱其文,宫中读之,馐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这一点可与周瑜作比;周瑜运筹帷幄,驰骋疆场,克敌制胜,报效朝廷,而这也是作者的宿愿,词《江城子·密洲出猎》中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之句,表达了自己效命疆场,痛击侵略,保卫北宋政府的志向,这一点也可以与周瑜作比;然而不能比的是周瑜施展了才能,实现了抱负,而词人则相反。这时,作者从神游故国回到现实,不能不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白发”的悲愤感叹!

是谁神游?是谁在笑?我想是词人在“神游”中笑自己多情反被无情恼,“乌台诗案”之后词人被安置在黄州作团练副使,真是“报国欲死无疆场”,堪笑“多情”“华发”生!这“笑”是一个不被理解,受尽打击,报国无门者的无可奈何的苦涩的笑;这“多情”是自作多情,一厢情愿;这“华发”既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的深情,也有“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悲愤!如果仅仅把此句看作是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的话,我觉得还是不够,这里面还有作者自怨自艾、自伤自怜的感慨在里头。

当词人想到少年苦读,一朝登第,名重京师,前程似锦;想到自己命运多舛,家丧连年,韶华虚掷;想到时局突变,迫害有加,九年四徒;想到当路狰狞,命运如鸡;想到“待罪”黄州,出头无日,英雄空老,词人怎能不感叹“人生如梦”?此四个字,容量大,意蕴深,决不能简单理解为哀人生只短促,空漠的消极虚无思想。词人在此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因“乌台诗案”被诬入狱以及狱中倍受侮辱不堪回首的辛酸史,还概括了过去种种努力奋斗终随流光归于破灭的恨事,其中既有对人生旅途充满牢骚的评判,又有词人从怅念前尘到摆脱人生烦恼的感情挣扎。作者写这首词时47岁,正是用事之年,竟发出“人生如梦”的嗟叹,不能不让人为之扼腕长叹。整首词,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其情其势,亦如“大江东去”,其间虽有跌宕、回旋,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理想在里头。

拓展阅读:苏轼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苏轼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于取字“和仲”,则是苏洵希望儿子性格和缓(苏轼性格比较急躁),后来父亲另给他取字子瞻,则与他的名“轼”更相关,且希望儿子高瞻远瞩),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死后追谥文正。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书画家、文学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在文章方面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开创"尚意"书风,其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中,合称“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王安石,被贬到黄州。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指的就是苏氏父子。

《水调歌头》《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浣溪沙》 《临江仙》 《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宋词豪放派创始人,也作婉约诗词。

父子三人合称“三苏”,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政治家

标签:宋代诗人苏轼

标签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