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设计
2022-03-30 17:59:47 10
篇一: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全册
第一组
单元分析:
本组精心描绘祖国的山山水水,作者笔下的千山万水是多姿多彩的,江河是奔流不息的,江山如诗如画!学习本组课文要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学重难点是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时:3+2+2+1+2=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独坐敬亭山》,掌握生字词,理解大意。
2. 背诵此诗。
教学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默写《独坐敬亭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古诗三首中的《独坐敬亭山》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学习诗歌。
1.教师范读。
2.划出节奏。
3.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诗句的意思。
4.汇报解决疑难。
5.欣赏诗歌。
(1)自由朗读,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及喜欢的原因。
(2)师生互动,共同欣赏诗歌。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6.背诵全诗。
三、想象练习。
四、拓展学习李白的其它写景诗歌。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望洞庭》。
2.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对诗句展开想象。
3.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教学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
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此首诗,默写《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二、学习生字词。
1. 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诗句。
2.自由学习生字。
3.检测朗读。
三、了解白诗人生平。
四、自主学习诗歌,进行质疑。
1.教师范读,划出节奏。
2.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句的意思。
五、欣赏朗读诗歌。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默写诗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忆江南》。
2. 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对诗句展开想象。
3.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诗歌《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诗句。
2.自由学习生字。
三、了解诗人的生平。
四、了解词的特点。
五、吟读、理解《忆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
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六、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七、作业: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板书: 鸟飞云去
不厌敬亭山
湖光秋水潭面无风
山水翠一青螺
能不忆江
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教后反思:
篇二: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
单元主题: 美丽的自然景观
单元内容: 1、观潮 2、雅鲁藏布大峡谷 3、鸟的天堂 4、火烧云 语文园地一 单元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4、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单元教学时数: 13课时
1、 观 潮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三、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四、教学时间:3课时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设计意图: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设计意图: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生疑,并最终达到在读中释疑。)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见附文),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设计意图:变换身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和新奇,同时也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充满了探究,利用资料来解决课文当中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感觉到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六、布臵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潮来时的录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播放潮来时的录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的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小黑板出示文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要就教材而讲教材,应该把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长此以往,学生将受益终生。)
(5)拓展: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设计意图:课文的优美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使他们的心灵得到震撼,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设计意图:第二段和第五段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准重点,防止面面俱到。)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读完课文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上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附一: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观潮潮来时: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远—近)
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附二:钱塘潮的形成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xī)。
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钱塘潮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最大呢?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所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由于杭州湾的地形特殊。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狭,出海处宽达一百公里,而往西到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三公里宽。潮水刚进杭州湾,水面宽阔,越往西就越受到河流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象门坎(kǎn)一样的“沙坎”。当海水推着江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的时候,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后浪赶
前浪、一浪叠一浪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高达八米到九米。潮水到来的时候,汹涌澎(péng)湃(pài),像千军万马。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钱塘潮。
2、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课前查找有关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挂图)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篇三: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
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脱俗” 的。
⑷联系《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
四、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⑵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五、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实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2、背诵全诗。
3、默写全诗。
六、回顾总结,受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 (内心)不独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你知道洞庭湖吗?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老师送一组词: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精读会意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看一看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第三课时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忆江南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五、作业布置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
【板书设计】
赞美
忆江南────好词
思念
2桂林山水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感情朗读课文;熟练有感情的背诵课文;注意分号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脑中想象这种美丽景色。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教师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①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②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③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匚”。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②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③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
④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二、山和水相映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③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三、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数学的练习题
- 下一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 标签列表
-
- 作文
- 其他类
- 体裁作文
- 节日作文
- 高中作文
- 小学生作文
- 语文
- 美文
- 教育
- 句子
- 阅读
- 古诗文
- 文学赏析
- 大全
- 问答
- 读后感
- 写作指导
- 外语
- 外语课堂
- 名著阅读
- 字数作文
- 祝福语
- 词汇
- 爱好
- 唐代诗人
- 作文素材
- 学历类
- 瑞文网
- 交际礼仪文书
- 歌词
- 高考
- 散文
- 励志
- 观后感
- 古籍
- 计算机类
- 职场
- 造句
- 教案
- 外语类
- 资格证类
- 古诗
- 语录名言
- 阅读答案
- 人物作文
- 书画
- 学科教育
- 句子大全
- 日常行政公文
- 总结
- 课文大全
- 规章制度
- 知识
- 宋代诗人
- 板报大全
- 成语大全
- 近义词
- 诗词
- 工作总结
- 初一作文
- 手抄报
- 诗
- 试题
- 优美句子
- 节日庆典
- 职业技能
- 诗句
- 好词好句
- 诗歌
- 春节
- 现代作家
- 关于什么的作文
- 事务文书
- 名言语录
- 求学指南
- 高校排名
- 素材
- 自然作文
- 教学设计
- 书信函范文
- 词语
- 学生范文
- 大学
- 对联
- 读后感大全
- 演讲稿
- 琴棋
- 初二作文
- 初三作文
- 文艺体育
- 乐谱
- 赏析
- 学习资料
- 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