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商山早行》翻译
2022-03-30 17:55:22 8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商山⑴早行
晨起动征⑵铎(duó),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⑶(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照)驿墙⑷。
因思杜陵⑸梦,凫⑹(fú)雁满回塘⑺。
【注释】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2]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2]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⑺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白话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拓展阅读:晚唐时期的温庭筠:游戏红尘
温庭筠善于作诗。他的诗以绮艳的风格见长,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但实际上,这二人的人生轨迹不尽相同:李商隐科场得意,努力仕进;温庭筠却长期不得志。不过,温庭筠享有极高的社会声望,尤其还是下层读书人的文化偶像。
古人曾经用“傅粉钟馗”来形容温庭筠的创作。这本来是一个负面的评价,意思是温庭筠的诗文即使有再多华丽的辞藻,也掩盖不了粗豪张扬的本质,就像钟馗即使 擦了粉,从骨子里也还是个抓鬼的粗汉子。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温庭筠的文字虽然沾染了晚唐的脂粉气,但他的内心仍然像韩愈、孟郊这些中唐时代 的诗人一样,嬉笑怒骂,桀骜不驯。这么一想,擦了粉的钟馗似乎也透出一点孩子气的顽皮。温庭筠那些雕琢精致的文字,与他一生任性使气的行为,都带有一点轻 松的游戏性质。至于这个老顽童一生没有得到什么科场功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温庭筠的祖先是李唐王朝的开国功臣温彦博。温氏虽然算不上什么百年世家,却也是唐代新兴的名门望族,在初唐的时候颇为显赫。不过,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君 子之泽,五世而斩”。老一辈的功业再辉煌,最多到他的五世孙,也不能再跟着他沾光了。从初唐的温彦博传到晚唐的温庭筠,已经7代了。温庭筠只能算是个普通 人家的孩子。当然,他“混迹江湖”的时候,提起自己显赫的祖先,就像孙悟空提起自己500年前大闹天宫的业绩一样,大概还是能赢得人们的惊叹和敬重的。
温庭筠早年的生活无可查考,只是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温氏的家业凋零得厉害。他的父亲可能很早就去世了,有人说,温庭筠是由当时很喜欢奖掖文士的权贵令狐楚抚养成人的。
开成四年(839年),温庭筠第一次参加了科举考试,这一年,他已经38岁了。为什么才华横溢、早就名声在外的他要耗到这个岁数才来考试呢?温庭筠自己没说,我们只能推测。
据唐人记载,有一次,温庭筠的一位名叫姚勖的表亲资助了他一笔钱,让他去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温庭筠把这笔钱都花到秦楼楚馆去了,气得姚勖把他打了一顿,撵了出去。可见年轻时的温庭筠,对科举考试没有太大的兴趣,他追求的是在青楼中偎红倚翠的逍遥生活。
晚唐时选择那种生活方式的读书人不止温庭筠一个,只不过在当时的正统人士看来,这样的读书人是没出息的。当时温庭筠也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姚勖作为表亲敢公然打他,肯定是觉得温庭筠的行为毫无疑问地应该受到谴责,而且料定温庭筠以后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了。
不过,温庭筠在这些娱乐场所也并非没有玩出名堂。我们都知道,温庭筠在文学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填词。那时管词叫“曲子词”,其实就是流行歌曲。在温庭筠以 前,“曲子词”是一种纯粹的民间艺术,歌词都是由作曲的乐工、唱歌的歌女顺便填上的。歌女和乐工没有文化,所以当时的歌词就显得泼辣有余,文采不足。温庭 筠作为一个会写诗作赋的文人,整天“自甘下流”地跟歌女乐工混在一起,唱着那些没有文采的流行歌曲,渐渐觉得不过瘾了,就干脆自己动手写歌词。
温庭筠填的词,文笔蕴藉,形象优美,感情细腻,富于表现力,带有一点高雅忧郁的格调,显然比此前流行的“曲子词”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他的《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一个满怀深情、盼望丈夫归来的思妇形象,被评为“情真意切,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
温庭筠是一个浪子,一个“无行”文人,因此他敢于大胆地在词中表现男女情爱,可以想见,他的歌词在娱乐场所中的接受度也是可以保证的。在受到歌女乐工欢 迎,为他带来良好人缘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而在文人的圈子里,温庭筠的文采也会随着歌词的流行,为他赢得较高的知名度。由此看来,姚勖对这位 叛逆青年的“恨铁不成钢”,实在是没有必要的。
文人的介入,最终使词进入了高雅文学的序列,成为一种富于表现力的文体,产生了无数优秀的作品。文人也在写诗作赋之外,找到了另一种文学方式,得以表达情感。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温庭筠这个叛逆青年打破了读书的“好孩子”与玩乐的“败家子”的界限,为文学提供了新的可能。
温庭筠玩着玩着,转眼就35岁了。这一年,文宗皇帝登基,年号开成。唐文宗是晚唐的一个好皇帝,一心要恢复唐太宗的帝王事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自称每 天晚上加班工作,批奏折批到二更天(夜里11点),然后再看书看到三更天(深夜1点),以便提高文化修养,并说如果不这样做就治理不好国家。唐文宗很尊重 文人,对文化事业也很重视。他还亲自出题,选拔人才。这段时间,文人的日子是比较好过的。
新皇帝登基,朋友们看温庭筠年纪也不小了,就开始帮他想出路。写过《悯农》的李绅给他推荐了一个极清闲、极荣耀,又不用参加科举考试的工作:陪太子读书。开成元年(836年),没有功名在身的温庭筠荣幸地成了太子李永的一名幕僚。
唐代的科举制虽然在选官制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重臣的推荐、和权贵的直接接触,也是读书人出人头地的一条“绿色通道”。想当年,李白就没有参加科 举考试,只因文才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就当了翰林院供奉。现在,温庭筠陪太子读书,幸运的话,也是可以获得类似的机会的。温庭筠本人也十分喜欢这份工作,在 他人生的这一段最华贵的日子里,他写下了很多华美的诗歌。
- 标签列表
-
- 作文
- 其他类
- 体裁作文
- 节日作文
- 高中作文
- 小学生作文
- 语文
- 美文
- 教育
- 句子
- 阅读
- 古诗文
- 文学赏析
- 大全
- 问答
- 读后感
- 写作指导
- 外语
- 外语课堂
- 名著阅读
- 字数作文
- 祝福语
- 词汇
- 爱好
- 唐代诗人
- 作文素材
- 学历类
- 瑞文网
- 交际礼仪文书
- 歌词
- 高考
- 散文
- 励志
- 观后感
- 古籍
- 计算机类
- 职场
- 造句
- 教案
- 外语类
- 资格证类
- 古诗
- 语录名言
- 阅读答案
- 人物作文
- 书画
- 学科教育
- 句子大全
- 日常行政公文
- 总结
- 课文大全
- 规章制度
- 知识
- 宋代诗人
- 板报大全
- 成语大全
- 近义词
- 诗词
- 工作总结
- 初一作文
- 手抄报
- 诗
- 试题
- 优美句子
- 节日庆典
- 职业技能
- 诗句
- 好词好句
- 诗歌
- 春节
- 现代作家
- 关于什么的作文
- 事务文书
- 名言语录
- 求学指南
- 高校排名
- 素材
- 自然作文
- 教学设计
- 书信函范文
- 词语
- 学生范文
- 大学
- 对联
- 读后感大全
- 演讲稿
- 琴棋
- 初二作文
- 初三作文
- 文艺体育
- 乐谱
- 赏析
- 学习资料
- 语录